湘楚民风你不可错过的湖南民族舞蹈风暴来了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

“这是爱上舞蹈最好的时代,我们正处在风暴的中心”

对于舞蹈综艺,大家并不陌生,从《舞蹈世界》《舞林大会》,到《热血街舞团》《这!就是街舞》,而最近咱大湖南台一档舞蹈节目《舞蹈风暴》,更是让专业舞者站到了舞台中央。

先来一组动图瞅瞅:

开播至今,《舞蹈风暴》热度口碑表现不俗。六期节目双网收视蝉联六连冠,豆瓣平台从首播的8.8升至8.9,《人民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文汇报》等主流媒体竞相点赞。

如今赛程过半,这场舞蹈风暴已经席卷了所有人,在推广舞蹈艺术走向大众的征程中,《舞蹈风暴》走出的高雅艺术“破圈”之路,值得艺术从业者和影视从业者思考。

其实不论是热情洋溢的拉丁舞还是动人优美的古典舞,亦或是现代舞与民族舞,每一种舞蹈都有其自我的表达方式,都代表了生生不息的魅力延伸。那么对于我们大湖南的民族舞蹈,你又了解多少呢?

侗族·芦笙舞

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来有着“以歌对答,以舞寻偶”的传统。侗族同胞在歌舞时常常用芦笙这种乐器来伴奏,芦笙舞便是在侗族地区较为流行的舞蹈,湖南区域主要分布在新晃、通道等地。

通道坪坦乡

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舞蹈。

侗族芦笙舞重在吹、跳,动作并不复杂。在跳芦笙舞时的动作、节奏通常是“吸气上步,呼气下沉,起伏稍慢,节奏平稳”。其中包含着多种形式和内容,有自娱自乐形式的舞蹈、男女合作形式的交谊舞、芦笙高手边演奏边舞蹈的高难度形式以及竞赛性质的舞蹈。群众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风俗性芦笙舞是芦笙舞的三大类别。

苗族·花鼓舞

花鼓舞是湖南省凤凰、保靖、花垣等县苗族人民欢度农历“六月六”“八月八”“赶夏”“赶秋”等传统节日时,必有的自娱性舞蹈。男女均可参加,鼓为扁圆形,舞时须将鼓直立,鼓面朝两侧,由两名鼓手,各站一侧,同时击鼓;另有一人立在中间,敲击鼓梆,其节奏多为混合拍。

舞者围鼓而舞,舞蹈动作多模拟劳动生产及生活动作,男子动作幅度大而有力,女子动作小而柔和。还有表演性较强的双人花鼓舞和单人花鼓舞:双人花鼓舞多为两个男子或两个女子同跳,舞时两人动作对称,节奏一致;单人花鼓舞,将鼓直立,鼓面朝前,一般由两人敲鼓梆作伴奏,鼓手站在鼓前,边击鼓边舞蹈。

土家族·八宝铜铃舞

流行于湘西的土家族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是老土司祭祀、祭奠亡灵、解钱时所跳的一种舞蹈。舞者着八幅罗裙,戴凤冠,右手持牛角号(或舞师刀),左手持铜铃,边舞边吹,边舞边唱,还不时与围观者对唱。

八宝铜铃舞有两种:坐堂与行堂。坐堂时老土司坐在凳上用手来完成动作,动作较少。行堂则要求舞者不停地行走舞蹈,动作繁多。唱词多为固定的唱词,有喂马、逗马、上马、跨鞍、奔马、下马、跳水坑、跑马摇铃、过门坎、打神堂、莲花跳等程序。

瑶族·长鼓舞

瑶族长鼓舞,主要流传于湖南等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

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悠久,在瑶族传统的祭盘王仪典中和在一些驱鬼逐邪、治病占卜的巫术活动中常跳此舞。现在瑶族长鼓舞已经成为群众性文娱活动。

表演时,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动作主要有模拟动物、祭祀等。舞姿刚健,风格淳朴。一般以唢呐、锣鼓伴奏,有时也唱盘王歌来助兴。

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物细节。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年6月7日,瑶族长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