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民族传统体育舞蹈活动,都有其独特

仗鼓舞的动作共有八十一套,而保存至今的大概只有三四十套,基本分为程式性动作与表演性动作两种类别。其中表演性动作是指为特定的仪式活动或主题活动而排练出来的特定表演内容,可分为宗教祭祀类、生产生活类、战争武术类、动作模拟类四大类别。程式性动作则是仗鼓舞中的核心动作,在每个仗鼓舞套路中都有应用。它一般分为八个八拍,套路则要求在四个八拍内完成。

但也有例外,如麦地坪仗鼓舞套路内(硬)三环,在它的程式性动作“摆”和“转”中,转分为左转和右转,摆则分为左摆与右摆。双手则握住仗鼓舞道具“粑粑锤”的两端,两手交替弯曲,在发力过程中手臂需要用力才能保证动作快速准确到达下一个方位,在身体形态上表现为:上肢略微弯曲驼背,下肢双腿则是屈膝下沉,每一个动作收脚后都要在丁字位,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在仗鼓舞的动作中都十分讲究人体上肢与下肢间的协调配合。

麦地坪村的传承人钟必武先生是白族仗鼓舞的第二十九代传承人,并被评为湖南省级仗鼓舞传承人。目前,只有在麦地坪村钟必武处保留了最原始的仗鼓舞表演形式,他能熟练的掌握仗鼓舞的十套动作并在麦地坪游神活动中担任仗鼓舞师,带领众人齐跳祭祀类仗鼓舞。在他所创编的套路动作中内(硬)三环为仗鼓舞表演的基础性动作,由三摆三转来构成,共有十套动作,每套动作需表演九次,因此对仗鼓舞表演者的体能有一定要求。而生长在芙蓉桥村的仗鼓舞传承人王安平,他是白族表演性仗鼓舞创编者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湖南省级仗鼓舞传承人。

在与王安平先生的交谈过程中,笔者得知王安平从小就开始习练仗鼓舞,至今已有46个年头了,他曾带领仗鼓舞走进湖南卫视“欢乐潇湘”等节目中进行展演。由于芙蓉桥的仗鼓舞多应用于舞台表演,使之少了一份自然、粗犷的特征,而增加了较多的艺术与舞台气息,具体体现在仗鼓舞队形的变化和表演套路的风格更具有艺术性与观赏性,在表演中讲究动作的二摆二转,在这点上与麦地坪村仗鼓舞的动作略有不同。马合口村的仗鼓舞传承人谷春凡,作为一位女传承人,她能歌善舞。

在编排马合口村仗鼓舞时的风格又与其他地方大相径庭,她将仗鼓舞改编成不受年龄、性别限制的、适合群众健身的体育舞蹈。同时她也将仗鼓舞的动作舞蹈化、柔美化以适合广大妇女群体参与,在桑植地区以“广场舞”的形式出现,而成为大众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形式。在她的改编下,有些动作变成了展现青年男女情意的双人舞、有些动作则是庆祝丰收的农耕舞、有些动作是祭奠逝者的白事舞,她致力于将仗鼓舞发展成为老少皆宜的民族体育活动,为当地的全民健身活动增加新的形式与内容,为民族地区大众体育的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综上所述,在桑植地区三个乡镇的白族仗鼓舞虽然在细节上略有差异,但在整体动作的外部表现上却无大异,皆是双手持“粑粑锤”而舞,静态动作造型中都有屈膝下沉的丁字步的标准姿势,这就是白族仗鼓舞的民族艺术特征之一。只是三个乡镇在仗鼓舞的流传与开展过程中所注重的动作细节方面不同,麦地坪村的仗鼓舞注重于将原汁原味的表演形式进行保护与传承、芙蓉桥地区的仗鼓舞更注重表演时的舞台效益与表演效果的呈现、马合口村的仗鼓舞更倾向于优美柔和,适合广大妇女群体参与。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体育舞蹈活动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律动特点,是一个民族特殊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标志,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体育舞蹈活动最关键的因素。虽然麦地坪、芙蓉桥、马合口等几个白族乡镇的传承人在仗鼓舞套路的表演动作中各有千秋,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律动特点是基本保持一致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