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风情丨弄娅歪丘北壮族民间舞蹈的活化

<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的盛誉,电影中家喻户晓的歌仙刘三姐就是壮族。丘北壮族的民歌十分丰富,而壮族的民间舞蹈却是屈指可数,“弄娅歪”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被部分专家学者誉为壮族民间舞蹈的“活化石”。

“弄娅歪”是壮语(LonghYahvaiz),意思是耍母牛。弄娅歪是壮族民间祭祀性舞蹈,又称“牛头舞”。壮族是一个依水而居,最先掌握水稻种植技术的民族。在历史悠久的壮族稻作文化里,最不可忽视的就是耕田所用的水牛,因为犁田是水牛与生俱来的强项。水牛,体格粗壮,被毛稀疏,多为灰黑色。其皮厚、汗腺极不发达,热时需要浸水散热,故而得名水牛。在壮族的历史和文化进程中,水牛功不可没。水牛,就犹如不辞辛劳、默默无语、付出一辈子劳动的壮家妇女。水牛和壮家女人,为壮乡撑起了一片蔚蓝而充满诗意的天。

“弄娅歪”起源于何时,没有确切的文字可考。据民间口传资料:“壮家赖以生存的是水田,以前是男人扶犁,女人拉犁。稻田耕好后女人还要负责插秧,稻子成熟后还要负责收割,女人还要负责挑柴,挑水,做饭,生孩子,养孩子,照顾老人等,女人体质本来就不如男人,还需承担那么多。壮家女人把冤屈告到始祖布洛陀那儿,布洛陀再三思量,为了减轻壮家妇女的劳动负担,就把耕田的活交给水牛去做。”

“弄娅歪”习俗传承了千百年,丘北壮族通过舞动牛头和古兵器,表达了人们对牛的敬重,对劳动的敬重,对女人的敬重。对女人和牛的感恩,是一种原始朴素的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怀。“弄娅歪”历史源远流长。相传,跳“弄娅歪”有驱邪,保护村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等作用。“弄娅歪”一般在村中重大节日时表演,或者在老人的葬礼上用“弄娅歪”为老人送葬,告慰逝者的在天之灵。

“弄娅歪”动作难度大,要求极高,是种不折不扣的男性民间体育舞蹈。这个舞蹈和壮族的“尚武”、“尚劳动”、“尊重女性”以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关,表演队伍分为:舞牛头1人,带着面具舞关公刀、柳叶刀、长矛、三尖叉、铁耙、木棍、两节棍、金钱棒、流星锤(秤砣)等古兵器的表演若干人,锣、鼓、镲伴奏若干人。表演队在牛头的压阵之下,随着铿锵有力的鼓、锣、镲伴奏,“蹲、站、翻、滚、踢、打、砍、杀、甩、扫、射、击”等各种民间武术技巧应有尽有。

“弄娅歪”作为壮族民间舞蹈的遗存,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都还在丘北众多的壮族村寨广泛盛行。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及各种抢救性保护措施的采取,“弄娅歪”这一壮族民间舞蹈的“活化石”又焕发出千百年前的独有魅力。多彩壮乡,以其神奇古朴的人文风情和旖旎的自然景观,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向往和眷恋的乡村旅游胜地。“弄娅歪”作为壮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旧以顽强的生命力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发展......

来源瞭望丘北

编辑代汪媛

原标题:《壮族风情丨弄娅歪:丘北壮族民间舞蹈的“活化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