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蔡元培美育思想学者提出其与舞蹈教育

蔡元培被誉为近代中国提倡并推行美育的第一人,毕生都在为确立美育的重要地位、美育的实施奔走呼号。

他曾提出著名的“五育”思想,此方针彰显出美育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首次受到高度重视。本文主要探讨美育思想与舞蹈教育的内涵、关联,分析美育思想对舞蹈教育的影响、启示。

解读美育思想与舞蹈教育

美育的本质和内涵,蔡元培给予了两处概念解读,其一是在《美育与人生》中:“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

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其大意为每个人都有情感,情感的推动力较为薄弱,暂时无法使人人都拥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要想增强情感推动力,我们就要通过美的对象,以及事物本身的影响力潜移默化地对人进行美感教育,这一作用就是美育。

其二是在《教育大辞书》中撰写“美育”一词的条目:“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此观点是以培育健全的人格为中心,强调美育与智育应相辅相成,德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排除应有的思想品德课,其他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在课程教授的范围内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

因此,我国新时代的美育精神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美育根本。美育思想可以被称为蔡元培新教育和新思想的内核,其新教育与新思想在中国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下,接受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企图打破国人固有的教育观念,以宏观的格局意识看待世界。

其中美术、美感、美育是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本内涵。率先将“美术”作为新教育的出发点,培养学生对艺术初步的感知力与鉴赏能力,将“美术教育”拓展到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发挥艺术对社会、人的思想观念的启迪;“美感教育”受到西方康德超功利主义美学理论的影响,强调美育的普遍性与超脱性价值,认为美育是一无功利性目的的感性活动;

舞蹈教育

吕艺生在《素质教育舞蹈》一中提及舞蹈教育,将其定义为专科教育,是面向少数人的、学习舞蹈技能的、专门的职业舞蹈学校。从功能角度来看,舞蹈教育通过传授舞蹈技艺或解决身体素质能力,达到陶冶情操、强身健体、表达情感的重要目的,促进舞蹈艺术的流传和繁荣发展。

从学科角度来看,舞蹈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下设于教育学学科,也被称为舞蹈教育学研究。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教材、教学大纲、基本规律、方式方法等方面,思考如何培养训练舞蹈人才,以及培养什么样的舞蹈人才。

舞蹈教育是以美育、素质教育为导向,实质是通过“舞蹈”实现“教育”。换言之,舞蹈是一种手段,而非舞蹈美育的目的。

舞蹈教育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目的,可分为群众性舞蹈教育和专业性舞蹈教育。舞蹈教育的传授方式也有多种:现场的口传身授、线上的云端教学、文字图片视频等记录保存的回看等。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有的舞蹈理论著作并没有对“舞蹈教育”这一概念做具体阐释与界定,希望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能够在一点点地挖掘和反思中形成自己的舞蹈教育内涵。

实践证明,舞蹈教育有多方面意义。一方面,舞蹈教育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能够激发肢体的灵活性与协调性,提升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益于创造思想的养成;能够锻炼人的肢体,筋骨柔软、强健体魄,进而培养优美的体态;

能够在潜移默化间感受和谐的人品、陶冶性情、增强辨别美的能力;能够透过不同的舞蹈律动、姿态等认知世界;舞蹈教育有利于人们展开心扉、增进团结友爱、培养人的社交能力,有助于人的均衡、全面、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舞蹈教育促进舞蹈实践的发展,自发的民间教育活动能将民族民间的传统舞蹈保存、流传至今;专业的舞蹈教育通过书写系统、规范、严谨的舞蹈教材,培养专门的舞蹈人才,以提高、完善和发展舞蹈技艺。

不论身心健康,人们本身都需要舞蹈这门特殊的、人人都爱的艺术,社会的需要必然能促进舞蹈艺术的向前推进和发展。

美育与舞蹈教育的关联

舞蹈是一种美育,在美育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曾针对舞蹈提出“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一切语言之母”的说法,作为艺术之母的舞蹈,其潜移默化的功能、寓教于乐的特点,使得舞蹈教育是美育的首选。

当今社会提倡人文素质教育,舞蹈美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分支,为美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和载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以美育人的功能。

美育的实施离不开舞蹈教育,舞蹈教育能够培养人对美的鉴赏、创造能力,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大众的“品位”,提高国人的素质水平。舞蹈教育是美育实施的重要手段,是美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舞蹈教育能够采用以区别于书本形式的、生动鲜活的教育方式让人们感知世界的千姿百态,宣泄自我内心情感,打破世人惯有的“头脑简单和四肢发达”的舞蹈形象,进而提高、培养人的审美和创造能力,舞蹈教育能够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以个体的培养为切入点;

舞蹈教育能够培养人的毅力、透过人与人之间形成自我客观认知的能力,以及积极心态调整的能力。

美育思想对舞蹈教育的影响

美育思想对舞蹈教育起到指导作用,舞蹈教育是美育思想实施的具方式。从宏观角度来看,美育是面向全体人的教育,对社会中绝大多数人起到熏陶作用;从微观角度来看,美育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门类,是视听动觉相结合的艺术,能够最大化地激励多种感官器官的感知力。从肢体律动把握,到训练形体、培养思维习惯、感知美的事物、表演舞蹈情境、提升认知能力等方面,舞蹈教育皆从美育思想中深受启示。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舞蹈教育是身心的教育。舞蹈的主要目的在于形体、气质的提升,而身体柔韧度、灵活性是提升气质、自信的必备过程。

身体的教育从肢体入手,通过各种舞蹈动作的学习来训练平时难以训练到的地方。自信的来源,可以借助每一个小小的突破来磨砺学生的毅力,感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傲骨。

教育形式的多元化

美育对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渗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蔡元培指出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进行美育教育,家庭方面建议从胎教开始美育,从公立的胎教院与育婴院着手;

学校方面可通过学校进行普及和教育,设置与美育相关联的课程,如舞蹈、音乐、美术等;

社会方面认为全体成员皆有接受美育的权利,并鼓励人们走进大自然中去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性情。蔡元培主张教育是人类最普遍、最悠久的事业,他所主张的美育是最纯粹、最独立的,美育的普遍性和超越性更适合当下舞蹈教育的发展。

家庭教育是基础和前提。父母家庭是人接触的第一大环境,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父母的鼓励便是孩子兴趣强化、鼓励进步的关键所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是学习时的一面镜子,孩子会按照父母的样子笨拙地学习。

学校教育是重要场所。在“双减”的大环境下,舞蹈已进入新的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但目前来看,艺术教育还存在很强的功利性,如应试教育中艺术特长生的加分现象,艺术教育被认为是考上好大学的捷径。

学校教育可以选择两种方式,即“艺术通识课程”和“艺术特长课程”。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知觉、基础技能和理论;特长课程挑选有天赋、有兴趣的学生进行针对性个性训练,精修所选课程的技艺,探索其中的艺术真谛。

素质义务教育的艺术课程设置为必修课,高中乃至大学的艺术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假期中可适当安排艺术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当地优秀的民间舞蹈,积累艺术经验。

社会教育是辅助。舞蹈教育的存在与发展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精神世界,舞蹈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自古就存在的一种交流方式。

教育需求的多元化

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的专业性人才,而是综合的多元化人才,舞蹈正是对应这一需求而生的。如今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得“唯分数论”早已被新时代抛掷脑后,社会更加注重素质教育。

美育思想引导舞蹈教育走向广大人民群众,以提升全体国人的素质教育为己任。

社会的审美要求也在逐步提升,人们可以在舞蹈的过程中修正体态,在潜移默化间感受美、体验美。舞蹈也因此受到全社会大众的追捧,成为一种新型的健身模式。

从个人发展角度来看,美育思想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

舞蹈教育受美育的启示

我国的舞蹈美育事业开展得如火如荼,舞蹈美育覆盖于大、中、小学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但笔者发现美育在普及理论等方面仍未真正落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正是它最真实的写照。因此,我们要思考如何引导舞蹈美育真正“落地、扎根”。

因材施教

孔子强调“有教无类”,因此,因材施教要做到个性与共性并存。针对心理学划分人格的四种气质: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抑郁质(抑制型)。舞蹈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

的气质进行针对性改变,充分调动孩子学习舞蹈的积极性。

总结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理念的美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教育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美育思想”是艺术工作者的使命,给予了舞蹈艺术“动”的无限可能性。

舞蹈是“身心”与“美”联系最密切的艺术,舞蹈通过肢体表达所营造的是一个“非现实”的世界,这个世界需要人类发展沉淀而来的“人文之美”进行填充,实现对人类心灵的唤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5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